<form id="ndbnz"></form><noframes id="ndbnz"><span id="ndbnz"><th id="ndbnz"></th></span>
<address id="ndbnz"><listing id="ndbnz"><listing id="ndbnz"></listing></listing></address>

      <address id="ndbnz"></address>

      <address id="ndbnz"></address>

      歡迎光臨茂名國旅,請登錄免費注冊

      網站訂單查詢電話:0668-2867288

      潘茂名其人其事

      2011-10-13   來源:茂名國旅   評論:(0) 字號:T | T

      傳說,廣東的廣州,古時有五位仙人,身穿五色衣,騎著五色羊,帶著每莖六穗的稻谷,來到越秀山上的楚庭(亭),口稱“愿此阛阓,永無饑荒”,隨即騰空而去。留下的五只羊則變化為石。故廣州又有“羊城”、“穗城”之稱。

      無獨有偶。位于粵西的茂名,其地名的得來,同樣與傳說中的仙人有關。傳說,西晉末,在今高州一帶有位道士潘茂名,他學易明詩,治病救人,后得道成仙,于西山(今觀山)駕石船飛升仙游而去。后來,人們為了紀念他,把他活動過的地方叫茂名,歷史上的潘州,茂名縣,今天的茂名市名的由來,無不陳陳相因,與他有關。

      明萬歷年間,曹知遇等纂修的《高州府志》記載有:

      “晉永嘉中,有潘茂名者,入山遇道士奕棋,立觀久之。道士曰:‘子亦識此否?’以曰:‘入猶蛇竇,出似雁行’。道士可其說。因語之曰:‘子頂骨貫生門,命輪齊日月,腦血未減,心影不偏,修煉則可輕舉?!谝渣S精不死之方。遂于東山煉丹而上升。”“后千有余年,孔鏞來守高涼”,遇此仙人潘茂名于筆架山,因而在筆架山上創建了一座“潘仙亭”,以資紀異。并賦《石船丹灶》詩曰:

      共說丹砂可駐顏,仙翁何不久人間?

      石船蘚合年年在,丹灶云封日月閑。

      亭宇已成新歲月,乾坤猶自舊江山。

      我來欲問長生訣,遼鶴何時海上還。

      明成化元年(1465年),任高州知府的孔鏞還撰了《潘仙坡記》,立于“高涼郡東”,說“潘茂名學仙煉丹于此,尚存石船丹灶,今蔽于榛穢中,故名其坡曰:‘潘側坡’”。明知縣胥學韶曾于此建“仙跡亭”明崇禎十年(1673年),知府姚繼舜更辟坡擴建亭。亭首有丹灶遺跡,土微突起而堅硬,有二穴,穴口大臺盆,據說,穴洞若被坭土雜物填塞,次日晨則完全消失,依然空洞如故。后廢,換以磚石砌成八角形的丹灶,高約九尺,寬約六尺。丹灶旁有一大石塊,以磚砌基礎承了起來。那便是石船的遺跡。今高州城東門冼太廟左右仍有潘仙祠。丹灶已毀。

      明代萬歷年間,高州知府張邦伊有詩詠潘茂名在潘坡煉丹的《潘坡丹灶》:

      地有東效勝,溪山信可夸。

      偶來因問俗,何意覓仙家。

      洞倚千尋古,爐蒸五尺霞。

      至今流水上,時或見桃花。

      清初,“嶺南三大家”之一的屈大均志士寫的《廣東新語》卷五“石語”篇,記載有石船:

      高州潘負坡有一石船。中污,兩端微起若荷花葉。長八尺半,廣四尺。又有石篙一,在云爐洞,長二丈許。相傳為潘茂名真人遺物。予有《石船銘》云:

      至人餐石,以剛為柔。

      至人乘石,以沉為浮。

      風將氣御,水以神游。

      鞭蕖一瓣,泛泛如舟。

      虛無之滓,為爾長留。

       1  2  下一頁 共2頁

      用戶評論

      我來說兩句已有0條評論,點擊全部查看
      驗證碼
      一级毛片日韩_第四涩涩_精品成人久久_国产一区二区fc2ppv在线播放
      <form id="ndbnz"></form><noframes id="ndbnz"><span id="ndbnz"><th id="ndbnz"></th></span>
      <address id="ndbnz"><listing id="ndbnz"><listing id="ndbnz"></listing></listing></address>

          <address id="ndbnz"></address>

          <address id="ndbnz"></address>

          >